昨日,国际数据公司(IDC)举行了一场智能汽车领域的分享会,并发布了一系列最新研究内容。
新能源推动智能化转型加速
据IDC发布的《中国季度乘用车市场数据追踪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规模接近600万辆,对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达到27.6%。IDC还预测,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中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将超过30%。同时,汽车市场围绕新能源车展开了新一轮产业链调整升级,车联网、智能化等成为供应商与车企竞相关注的新焦点。
【资料图】
郭跃/摄
对此,IDC中国研究经理王博表示,电动化使车辆底层架构更适合智驾与智舱技术落地,是车辆智能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其中,智驾与智舱是汽车市场智能化的两大支柱。IDC围绕智驾与智舱功能在乘用车市场的落地现状开展数据追踪后发现,自动驾驶技术在当下乘用车市场的落地形式依然以驾驶辅助功能为主,在20万至40万元价位段尤其集中。L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快速提升,今年一季度,L2级自动驾驶在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45.3%。
在智能座舱方面,今年一季度,智能座舱相关功能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中的渗透率达到88.8%。座舱智能化水平一方面在于车机与用车者之间交互模式的直观性与交互维度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在于舱内电子终端设备对车舱应用场景的延展。
王博强调,近几年,国内智驾、智舱技术快速落地和发展的背后,车联网能力的产业升级是重要支撑和推手。
车联网市场呈现“四化”趋势
聚焦车联网市场,以供应商为主导、以“车端、路端、通信、云基础设施与平台、安全、服务、解决方案”等技术产品有机组成的车联网市场已经形成。
郭跃/摄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洪婉婷表示,车联网是汽车制造与软件、通信领域融合应用的重要方向,对于促进汽车制造、软件信息、通信等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目前市场已呈现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趋势,其中,新能源车销量一枝独秀体现的电动化已经初步完成,共享化则是未来发展重要趋势,当前以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发展为代表的智能化网联化是市场热点。
随着辅助驾驶功能在车端的不断渗透,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产品成为主流方向,“技术升级、量产”是提供商的发展主题。但当前自动驾驶各场景规模化落地仍需更多突破,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仍以搭载AEB、APA等辅助功能的L2等级为主。
为了形成差异化优势,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商需要提供能够实现高速NOA、城市NOA等更多功能场景的自动驾驶系统,提升安全性与智能化等级。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目标,以自动驾驶开发平台完善数据闭环减缓数据成本、以大模型支撑算法提升迭代克服长尾场景挑战、以车路云一体策略形成协同感知规控面对单车智能瓶颈、以量产为目标解决资金挑战等等开始成为竞争焦点。相关的“自动驾驶开发平台”“BEV+Transformer”“行泊一体”等技术产品也进入了快速的迭代与商业化落地的阶段。
智能座舱方面,其智能化与网联化成为了车企与上游零部件供应厂商的又一差异化突破口。从功能来看,智能座舱包含中控屏、抬头显示、驾驶员疲劳监测、娱乐系统等部分;技术体系上维度看,智能座舱包含芯片、域控制器等硬件产品,以及虚拟机、中间件、智能语音、智能推荐等基础算法和各类应用软件。
目前,智能座舱内,以HUD、DMS、语音交互等产品为代表的智能化升级已经进入快速渗透期。下一阶段,技术提供商将在网联化方向进行更多投入。如,充分结合车端数据与网联数据,以AI推荐引擎为驱动,形成智能化充电服务、智慧停车、本地生活服务推荐,以此形成对用户个性化、实时化的服务。
汽车云未来五年复合增速将达53.6%
随着车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汽车行业对车联网的基础设施“汽车云”的需求将日趋重视。2022下半年,中国汽车云市场规模达3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8%。IDC预计,中国汽车云市场未来五年复合增速将达到53.6%,2027年可突破600亿元规模。
郭跃/摄
IDC中国研究经理杨洋表示,汽车的智能网联化重新定义了云与产业的关系——云即生产系统、数据和算法即竞争优势、软件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未来,汽车云市场增长将呈现两大突出特点。
第一,在汽车云基础设施市场领域,公有云逐步成为汽车产业的刚需。汽车的智能网联化转型具备明显的互联网业务特性,海量终端及数据接入、算力需求的潮汐特性、敏捷的软件开发及迭代、持续的在线服务,推动公有云成为汽车产业的刚需。2022-2027年,预计中国汽车公有云基础设施市场将以64.0%的复合增速高速增长,预计2027年规模达277亿元人民币。
第二,在汽车云解决方案市场领域,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市场将成为汽车云市场的“关键控制点”。自动驾驶从L2开始,每一次向高阶驾驶演进,对于云的基础设施、平台、应用、服务的消耗量都要上升一个量级。自动驾驶开发解决方案市场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速高达90.0%,2027年规模达208.7亿元人民币,占整体解决方案市场比例接近70%。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市场将成为未来汽车云市场竞争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