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第一个早晨,天空尚未掀开云被,在广州市海珠区凤阳街道鹭江片区拥挤低矮的楼房之间,鹭江南约大街上已是人头攒动。招工人、寻客户的制衣厂老板和员工拿着样衣、举着牌子站在街上,找工作的人一路挑选着合适的工种,打探着用工行情。
(相关资料图)
海珠区鹭江村、康乐村和五凤村片区是广州著名的“制衣村”。这里汇聚了上万家制衣厂和数十万名制衣行业从业者,大多数从业者都来自湖北,人们也将此地称为“湖北村”。
随着开春后制衣厂的订单量猛增,不少工人已经回到了这里,“制衣村”迎来了第一波招工用工热潮。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工人和厂商满怀信心,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鹭江南约大街的招工人群
招工潮再现,“今年信心满满”
“今年的订单量比去年多多了!”来自广东茂名的李芳是一家制衣厂的负责人,她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早上七点半就和同行们来到这里招人了。一开春,工厂就迎来最忙碌的阶段,开工早、订单量猛增,人手却不足——多数务工人员要待元宵节后才返工。
李芳有自己的线上线下服装销售平台,能够自产自销。她手上拿着几件近期比较好卖的衣服,每天都需要做上千件。每当有人看过来,她便摇着手递出样衣,重复地说道:“简单好做,价格高,每天都要做1000件,长期要人。”一个早上,她已经招了十几名临时工了。
“没有了疫情影响,感觉今年行情会更好。”李芳充满信心。
人潮回流,工厂陆续开工,“制衣村”正在复苏。不少工厂都恢复到每天开工15个小时的状态,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晚上11点,通宵赶工的情况很普遍。
李芳的制衣厂已在赶工
从昨天开始,刘强的工厂也忙碌起来了。去年疫情期间,刘强和他1岁的女儿被封在这里40天。“不能出门,每天只能吃泡面,也没有收入。”刘强说:“如今这里又热闹起来了,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光,我现在给工人的工资都高一些了,工人也不缺了,订单也有了,大家一起把钱挣回来。”
“今天是开工第一天,生意就已经不少了。”一位在海珠区瑞康路做布匹批发的店主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今年信心满满!争取营收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工人回流,“制衣村”迎复苏
去年下半年,广州的疫情让不少工人提早返乡。今年23岁的李奈在去年鹭江封控之前就回到了贵州毕节农村老家,帮家里种了半年的地。今年1月30日他便匆匆赶回来了,从31日开始他便来到街上帮老板招工。
身形瘦小、皮肤黑黄的李奈站在路口举着纸板,上面写着“裁床临工”四个字。李奈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他读了一年大专,去年经人介绍来到这边一家制衣厂做学徒,但没做多久就被迫返回老家,钱没挣到,手艺也没学到。如今重新回到厂里,他感到非常开心。
“现在每个月工资6500元,再学3个月我就可以出来单干了,行情好的话每个月挣1万不是问题!”李奈期待地说道。
站在路边举着纸牌的李奈
柳明去年也早早带着妻子从广州回到了湖北监利县。“东西来不及收拾就走了,房租不交了,押金也不要了。”柳明介绍,小孩在老家读小学,由爷爷奶奶照顾,虽然还没开学,但是夫妻俩已经等不及回来干活了。两人刚回来就租了一间大单间,7平米不到,月租1000元。“买好日用品明天就可以出来干活了。”
二月伊始,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回到了“制衣村”,对于他们,这里依然是充满吸引力的“第二个老家”。尽管湖北和广东清远也开始承接纺织产业,但柳明说,这边机会多、收入高,所以一直不愿意走。来自湖北孝感的张叔则表示,在这里已经“习惯了”,能够生存就好了。
返回“制衣村”的务工者
“昨天来了一辆接送务工人员去清远看厂求职的车,我们也跟着去了。”打算做裁床师傅的曹叔和朋友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但是那边工资相对比较低,每个月就6000多元。这里每个月能做一万多元,还是这里好。”
租房需求高涨,“旧改”仍在酝酿
人潮涌至,“制衣村”的租房需求高涨。在鹭江南约大街周边的房屋中介档口,大大小小的黑板上写着密密麻麻的租房信息,不断有人前来咨询租房信息。一栋栋“握手楼”为数十万返工者提供了落脚处。
“这两天租房的人陆续多起来了,今天都租出去好多间房了。”在鹭江西街的一家房屋中介负责人介绍道。
“很多很多房写不下,请当面咨询看房”
上世纪90年代,广州中大布匹市场逐步发展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制衣厂在附近的城中村落地发展,此后30年,康乐村、鹭江村、五凤村迎来了制衣行业的急速扩张。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巨大的用工需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如今,较低的社会保障和恶劣的工作环境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城中村改造、产业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
早在2017年,康乐村、鹭江村就已列入年度城市更新改造计划。2020年末,凤阳街道凤和经济联合社(康乐村、鹭江村)更新改造项目公开选择合作企业。该项目占地面积约112.71万平方米、计划改造投资总额达346.67亿元,成广州投资总额最大的旧村改造项目。
“这边离布匹批发市场近,拿货快,并且这边对接销售端也比较方便。”谈到近几年鹭江、康乐片区“旧改”的消息,一家制衣厂负责人表示,之前也听说厂房要搬去清远,但是担心在那边不如这边好挣钱。
“‘旧改’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七八年才能完成。”凤阳街道凤和经济联合社一名负责人表示,目前暂未收到推进相关工作的具体要求。
午后的鹭江南约大街一片忙碌
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鹭江南约大街已从“招工忙”转为“赶工忙”,大大小小的车辆载着布匹等货物匆匆驶过。
春天来了,复苏的“制衣村”将酝酿一场新生。
(李芳、刘强、柳明均为化名)
【记者】李国华
【来源】南方农村报